《意见》提出,要以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品牌基础建设工程、供给结构升级工程、需求结构升级工程,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引导境外消费回流,推动供给总量、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需求总量、需求结构的发展变化。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品牌是产品或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在商品种类丰富,且在差异性不明显的市场条件下,品牌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同类产品之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拥有品牌,尤其是强势品牌就会得到消费者更多的关注,使产品更具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品牌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而改善我国的供需结构。
多原因促品牌发展
《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品牌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产品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比较突出。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是提升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建立品牌最主要的作用是解决营销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普通消费者对于很多复杂的产品缺乏专业判断能力,只有通过加强对品牌的认知和了解才能解决对产品的信任问题。
同时,魏鹏举提出,树立品牌意识也是提高市场集中度的有效方法。市场在没有建立品牌的时候,同一类的产品非常多,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有了品牌以后会倒逼企业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减少同类产品的简单竞争,集中市场竞争度。
品牌建设须政府和企业合力助推
基于我国目前品牌的发展现状而言,应该如何有效推进品牌建设,发挥品牌引领作用?魏鹏举认为,首先,要完善现代企业治理。因为现代企业治理是建立良好产品品牌的基础。其次,要加强对市场整体的质量管理和信用管理。他解释说,目前,我国市场上的优质产品相对较少,有的优质产品消费者对其知晓率和信任程度也比较低。这些情况和我国在市场层面的公共质量管理和信用管理没有建立起有公信力的体系有很大关系。
除上述两点外,魏鹏举强调,还要加强对产品品质的审查制度,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产生。避免品质差的产品通过不平等的价格竞争或者过度营销等方式,把优质的产品驱逐出市场。同时,要加强对产品品质的监管,加大对不良产品的惩处力度,对传播体系也需加强监管。如果广告传播体系漏洞太多,就会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更多的营销空间,诱导消费者消费,不利于健康品牌的树立。
值得注意的是,对此,《意见》提出,政府部门要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标准体系,不断夯实质量技术基础;增强科技创新支撑,为品牌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健全品牌发展法律法规;加强自主品牌宣传和展示;加强自主品牌宣传和展示,倡导自主品牌消费等五大方面下足功夫来推进品牌建设。
与此同时,《意见》也指出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切实增强品牌意识,苦练内功,改善供给,适应需求,做大做强品牌。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追求卓越质量,不断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品质,建立品牌管理体系,提高品牌培育能力。引导企业诚实经营,信守承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企业家领军作用,培养引进品牌管理专业人才,造就一大批技艺精湛、技术高超的技能人才。
“打铁还要自身硬。 ”魏鹏举说,品牌实际上意味一种社会信誉无论是企业还是企业产品一定要本身过硬。也要学会竞争合作,避免恶性竞争。
树立品牌是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基础工程
《意见》明确品牌是基础建设工程。要围绕品牌影响因素,打牢品牌发展基础,为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创造条件。要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国际国内标准接轨,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在精准定位消费需求的同时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方面,《意见》提出,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主要内容,从一、二、三产业着手,采取有效举措,推动供给结构升级。发挥品牌影响力,切实采取可行措施,扩大自主品牌产品消费,适应引领消费结构升级。
相关专家表示,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能够激发企业的活力,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也有利于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树立对自主品牌的消费信心,扩大内需,更好地发挥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魏鹏举认为,要建立对产品品质的监督和信用体系,建立良好的广告营销环境,完善保护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企业自身需加强创新,而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对更好地发挥品牌在推动供需结构的升级上至关重要。其中,建立良好的诚信体系和塑造优质的企业文化更是树立好品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