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侵权究竟是什么 “鬼”?
在商业世界里,商标侵权就像是个 “捣乱鬼”,时不时冒出来搅局。从法律条文里看,商标侵权是指行为人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又或是干些干涉、妨碍商标权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事儿,损害了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
简单来说,假如你费了好大劲儿,给自家美味的蛋糕注册了个超有个性的商标 “甜心妙趣”,结果发现隔壁蛋糕店也用这个商标卖蛋糕,这就是典型的商标侵权。它可不光是抢了你的 “风头”,让消费者傻傻分不清,还会抢走本该属于你的客源,实实在在地损害你的经济利益。而且对咱们消费者来说,满心欢喜冲着熟悉的商标去买东西,到手却发现是 “李鬼”,质量、口感啥的跟正品差老远,这不是坑人嘛!所以说,商标侵权这事儿,既伤企业,又坑消费者,真得好好说道说道。
这些行为都算商标侵权,别不当回事!
(一)未经许可的商标使用
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这是最常见的侵权类型。就好比 “康师傅” 方便面家喻户晓,有些不良商家搞个 “康帅傅” 出来,包装颜色、字体样式都弄得差不多,不仔细瞧还真容易看错。消费者要是没注意,买回家一吃,味道压根不对,这不仅坑了消费者,还抢了正牌 “康师傅” 的生意,让人家辛苦积累的品牌声誉受损。还有那些仿冒大牌包包的,正品 “GUCCI” 的双 G 标志,被山寨货模仿得有模有样,材质、做工却差了十万八千里,可价格却低很多,一些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冲着便宜和看似差不多的外观就买了,殊不知已经陷入了侵权商品的陷阱,同时也损害了品牌方的利益。
(二)销售侵权商品
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这种行为同样构成侵权。哪怕你作为销售者,压根不知道进的货是侵权商品,也得承担停止销售等侵权责任。在电商平台上,这类事儿可不少。有些小商家为了图便宜,从一些不明渠道进货,上架到自己店铺卖,结果卖的是假冒名牌的衣服、鞋子啥的。像之前就有新闻,某电商平台上多家店铺销售号称是某知名运动品牌的运动鞋,价格比旗舰店低好多,消费者买回去一穿,没几天就开胶、掉色,仔细一看,做工粗糙,商标也有点不对劲,后来经品牌方维权,这些店铺纷纷被要求下架商品,还面临赔偿。这就是因为他们销售了侵权商品,扰乱了市场,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误解,也损害了品牌方和其他正规商家的利益。
(三)伪造、擅自制造标识
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这行为就更恶劣了。它不仅侵犯商标权,还往往涉嫌犯罪。之前警方捣毁过一些制假售假窝点,现场查获大量假冒知名品牌的商标标识,从烟酒的商标贴纸,到化妆品的包装盒,应有尽有。这些造假者把假标识贴到假冒伪劣产品上,推向市场,谋取暴利。消费者要是买到这种贴了假标的商品,质量没保障不说,要是用了劣质化妆品,还可能伤害皮肤。而且这种大规模造假售假,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让那些正儿八经做品牌、搞研发的企业苦不堪言。
(四)“反向假冒” 的侵权
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这就是所谓的 “反向假冒”。听起来有点绕,举个例子,甲厂生产了一批质量不错的衣服,贴上自己的商标 “时尚风” 卖,乙厂看到后,把 “时尚风” 商标撕了,换上自己的 “潮流范” 商标,再按高价卖出去。这时候消费者以为买的是乙厂 “潮流范” 品牌的高品质衣服,实际上是甲厂的产品,乙厂这种行为既剥夺了甲厂凭借自身产品质量积累品牌声誉的机会,又欺骗了消费者,扰乱了整个服装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让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变得混乱,也让诚信经营的厂家吃了哑巴亏。
(五)提供侵权便利条件
故意为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像仓储、运输、网络平台服务等,也得承担侵权责任。比如说,有些物流公司,明知道客户托运的是假冒名牌的电子产品,一箱箱山寨手机、平板电脑,上面商标一看就是仿冒大牌的,可因为运费给得高,就睁只眼闭只眼帮忙运输。还有些网络平台,对商家入驻审核不严格,大量卖侵权商品的商家在平台开店,平台却没有及时监管、下架侵权商品链接。等到品牌方找上门维权,这些提供便利的物流公司、网络平台也脱不了干系,一样要为侵权行为 “买单”,毕竟没有他们的 “帮忙”,侵权商品也没那么容易流入市场,坑害消费者和正规商家。
商标侵权的边界判定有讲究
(一)商标使用的界定
首先得搞清楚啥算商标法意义上的 “商标使用”。依据《商标法》第四十八条,商标的使用是指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把商标用在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里,关键是要能发挥识别商品来源的功能。比如说,把商标印在产品包装盒上,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这产品是哪家的;又或是在电视广告里亮出商标,让观众记住品牌。但有些情况不算,像只是在内部文件、会议资料里提到商标,没对外起到标识作用,就不属于商标使用?;褂校蒙瘫昀吹ゴ棵枋錾唐返男巫?、质量、主要原料这些特点,也不算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像前面提到的星巴克用 “熊仔” 描述小熊形状蛋糕,就是正当使用,没侵权。这界限得划清,不然企业容易稀里糊涂就侵权或者被侵权了。
(二)商品、服务的类似判断
判断商品或服务是否类似,有一套标准?!蹲罡呷嗣穹ㄔ汗赜谏罄砩瘫昝袷戮婪装讣视梅扇舾晌侍獾慕馐汀返谑惶踔赋?,类似商品得看功能、用途、生产部门、销售渠道、消费对象这些方面,类似服务就得看服务的目的、内容、方式、对象等,只要相关公众一般认为存在特定联系、容易混淆,那就算类似。通?!独嗨粕唐泛头袂直怼纺艿辈慰?,可不能全按这个来。比如说,在运动健身领域,健身器材和健身课程服务,虽然一个是商品一个是服务,但功能都是帮人锻炼身体,消费对象都是想健身的人群,销售渠道也可能重合,像健身房既卖器材又开课,那就算类似。再看文具和办公用品,虽然细分类目有差别,但用途紧密相关,消费者也容易混淆,所以也构成类似。要是在类似商品或服务上用近似商标,就很可能侵权,企业拓展业务、选商标时,得把这因素考虑周全。
(三)商标相同、近似的判别
判断商标相同或近似有方法。对于文字商标,字形、读音、含义是关键。像 “可口可乐” 和 “可扣可乐”,字形相近,读音也相似,含义一样,明显近似;“六个核桃” 和 “大个核桃”,“大个” 有故意蹭热度误导消费者之嫌,也构成近似。图形商标就得看构图、着色、整体外观。比如某知名咖啡店的圆形绿色标志,中间白色线条勾勒图案,要是另一家店搞个类似圆形、相近绿色、图案稍有改动但整体风格近似的标志,消费者远远一看容易混淆,那就是近似商标?;褂凶楹仙瘫?,得综合文字、图形、颜色各元素,整体判断。有时候,局部微小变化,但整体给消费者的印象还是容易混淆,那也不行。像某名牌运动鞋侧面标志性的对勾图案加品牌字母缩写,山寨货把对勾拉长一点、字母改个字体,可整体组合效果还是让消费者误以为是正品,这就是侵权的近似商标。
遇上商标侵权,怎么办?
(一)权利人的维权途径
要是不幸遭遇商标侵权,权利人得赶紧行动起来维权。首先,收集证据那是重中之重,得把侵权商品、包装、销售凭证、广告宣传资料这些能证明侵权的玩意儿都搜罗齐,拍照、录像留痕,必要时还得请公证处公证,让证据 “硬” 起来。接着,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备好投诉书、商标注册证、侵权证据啥的,往侵权人所在地或者侵权行为地的工商部门递,工商部门查证属实,就会责令侵权人停售、罚款,还能主持赔偿调解。要是侵权损失大,协商、投诉都搞不定,那就果断提起民事诉讼,向侵权行为地或侵权人所在地法院递诉状,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赔损失、消影响,记得把证据整理得妥妥当当,找专业律师帮忙打官司,增加胜算。要是碰上恶意侵权、情节恶劣涉嫌犯罪的,像大规模造假售假,权利人还能刑事自诉,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让侵权人尝尝牢狱之灾的苦头,用法律 “大棒” 狠狠回击侵权行为,守住自己的商标权益。
(二)被指控侵权者的应对
要是被指控商标侵权,也别慌神。先冷静下来,仔细瞅瞅对方的商标注册证、侵权证据,分析自己到底有没有侵权。要是拿不准,麻溜儿找专业知识产权律师咨询,律师能帮你剖析局势、出谋划策。要是真侵权了,积极跟权利人协商和解,态度诚恳点,争取降低赔偿数额,达成许可使用商标之类的合作意向也说不定,同时赶紧停止侵权行为,别再 “顶风作案”,把损失降到最低。要是觉得自己没侵权,那就大大方方应诉,在答辩期内提交不侵权的证据,像在先使用证据、合理使用说明,在法庭上据理力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可别因为害怕、不懂法就吃哑巴亏。
防范商标侵权,从点滴做起
对企业和个人来说,防范商标侵权可是门必修课。首先,商标注册得趁早,别等产品火了才想起这茬,还得尽量全类注册或者搞搞防御商标,像 “阿里巴巴” 把跟电商、互联网相关的好多类别都注册了,防止别人 “蹭热度”。注册商标时,找专业代理机构,多查查有没有近似商标,避开盲查期风险,提高成功率。
拿到商标后,规范使用是关键。按注册样式来,别乱改商标文字、图形,该标 ? 就标,申请中的用 TM。把商标当专用形容词,别让它成名词、动词,像 “吉普” 本来是商标,后来叫成 “吉普车”,差点丢了商标权。突出商标,放显著位置,跟别人产品名区分开,让消费者一眼看清。许可他人用商标时,严格把关,控制产品质量、类别,签好合同,保护商标信誉。
还要养成监测市场的习惯,企业内部设专人或委托机构,定期瞅瞅有没有侵权的新冒头。一旦发现可疑,赶紧收集证据,按前面说的维权途径解决。要是进出口企业,注意国际商标?;?,提前在目标市场注册,避免被国外抢注。
总之,商标侵权危害大,咱们多了解、强意识、做防范,尊重知识产权,合法经营,一起营造健康有序的营商环境,让企业能凭真本事、好品牌发展壮大,消费者也能安心买好物。